Product category
当代中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科学技术进步离不开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评选出12位仪器仪表科技人员,授予荣誉称号。
1、汪德昭
男,1905.12-1998.12,江苏灌云人。声学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所设的科学家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汪德昭先后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研究指导主任。1947-1948年应F·约里奥·居里的聘请,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国防研究机构中惟一的外籍科学家,同朗之万一起从事声纳的研究。所创立的关于大小离子平衡态研究的新理论被学术界称为“朗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1956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58年开始从事水声学的研究,从组建队伍到开展研究,做了一系列奠基性工作,培养出一批研究和技术人才,为该领域科研、国防和技术现代化作出杰出贡献。
汪德昭1945年被法国科学院授予虞格大奖,1981年西欧法语区声学家协会授予荣誉奖章,1983年巴黎市长授予巴黎市荣誉奖章,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访法。
2、王大珩
男,1915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应用光学与仪器仪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光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大珩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台激光器,*台大型光测装备和众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3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被称为“863计划”。1995年、2000年两次针对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发起多名院士共同联名提出建议,并对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进行调研,写出专项调研报告和发展政策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仪器仪表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王大珩1979年获全国劳动*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杨嘉墀
男,1919.7-2006.6,江苏吴江人。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曾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先进水平。 杨嘉墀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母国光
男,1931年1月生,辽宁锦西人。光学与仪器仪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员兼顾问,曾当选光学委员会(ICO)副会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天津市科协主席。
母国光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在白光光学图象处理、光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和显示、菲涅尔全息和串码滤波的三维目标的识别、假彩色编码以及光学神经网络模式及其在识别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重要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发展了现代光学信息处理学科。设计并研制出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和器件,如“白光光学图象处理系统”、“彩色电视显象管涂屏用的光学校正镜”、“防空预警雷达信号的光学投影系统”、“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等。
母国光曾先后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光华科技一等奖,以及199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5、金国藩
男,1929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光学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委员会副主席。历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金国藩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领导可擦除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种可写可擦光学头,地将激光陀螺用于测量弱磁场。在国内研究计算全息、光计算及二元光学。有创见地提出了脉冲调制理论解释计算全息及空间域滤波的新概念,写出了国内*本《计算全息图》、《二元光学》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光栅及光学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等。研制成功的二元光学激光分束器,具有水平。现从事光学体全息存储与衍射光学研究。
金国藩曾获全国科技大会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6、庄松林
男,1940年8月生,江苏溧阳人。光学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现任中国计量学院院长,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
庄松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主持完成了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试验总极值*化方法极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性的工作。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先进水平。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模/数变换和光通信无源期间和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一书。
庄松林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劳动*,获得*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突出贡献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7、张钟华
男,1940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计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量子室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仪器仪表学报》主编。
张钟华70年代担任“国家电容基准”研制工作。该基准运行20多年情况良好,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负责“建立超导强磁场标准”,6项主要技术居世界地位,经济效益明显。1987-2004年负责建立“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解决了一系列国外尚未提出过的技术难题,使该基准的准确度比国外水平高十多倍,并在2004年由计量委员会组织的关键比对中得到证实,水平为世界*。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
8、孙优贤
男,1940年12月生,浙江诸暨人。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自控联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
孙优贤在现代控制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领导建立了我国*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了6种造纸仪表和12个软测量软件,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孙优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
9、龚惠兴
男,1940年7月生,上海人。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有效载荷专业组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
龚惠兴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我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70年代中期起,在*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我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做出了贡献。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我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
龚惠兴2000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10、叶声华
男,1934年6月生,湖北省沙市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仪器及技术分会副理事长。
叶声华在国内将激光技术引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领域,出版“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测量技术”等多部著作,发展了一系列非接触、在线测量新原理和新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激光准直仪系列,用于高层建筑电梯轨道安装,以及船舶轴系的准直测量;视觉测量技术,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汽车车身尺寸的在线测量,目前正用于大飞机的尺寸和形状测量;几何量测量仪器的现场标定技术;机器人柔性测量系统已通过招标,成功应用于多个汽车厂。
叶声华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等称号。1997年获国家成果教学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11、卢佩章
男,1925年10月生,福建省永定县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曾任《色谱》杂志主编,《色谱(HRC&CC)》等杂志编委。现任中国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
卢佩章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者之一。建国初期,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液态燃料的费一托合成研究(气相色谱应用于产品的分析)”获*届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开展了液相色谱的研究,研究成功K-1型细内径液相色谱柱,达到*水平。八十年代以来,他领导开展了具有水平的色谱专家系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编写出版《色谱理论基础》等7部专著,出版了《卢佩章选集》。
卢佩章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lifetimeAchievementAward)。
12、吴钦炜
男,1922年12月生,江苏常州人。自动化仪表专家。历任上海热工仪表研究所室主任、工程师,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国家仪器仪表总局副总工程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二、三、四届副理事长。
吴钦炜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曾组织并参加研制电子测量仪、超声波测量仪、红外气体分析仪、巡回检测装置等各类新型自动化仪表的研制。参与制定我国工业仪表总体方案及工业仪表新产品发展型谱系列等工作,参与创建我国*个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机构,是制订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型谱系列和总体系的负责人之一,曾多次主持制订我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技术与新产品发展规划,参与主编了多种性的工具书。